到底富人拥有什么特殊技能是那些天天省吃俭用、日日勤奋工作的上班族所欠缺的呢?富人何以能在一生中积累如此*大的**?投资理财的能力。民众理财知识的差距悬殊,是真正造成穷富差距的主要原因。理财致富只需具备三个基本条件:固定的储蓄,追求高报酬以及长期等待。 1、亿万**的神奇公式 张雪奎教授告诉你一个神奇的公式,假定有一位年轻人,从现在开始能够定期每年存下1.4万元,如此持续40年;但如果他将每年应存下的*都能投资到股票或房地产,并获得每年平均20%的投资报酬率,那么40年后,他能积累多少**?一般人所猜的金额,多落在200万元至800万元之间,顶多猜到1000万元。然而正确的答案却是:1.0281亿,一个令众人惊讶的数字。这个数据是依照财务学计算年金的公式得之,计算公式如下:1.4万(1+20%)40=1.0281亿。 这个神奇的公式说明,一个25岁的上班族,如果依照这种方式投资到65岁退休时,就能成为亿万**了。投资理财没有什么复杂的技巧,*重要的是观念,观念正确就会赢,每一个理财致富的人,只不过养成了一般人不喜欢、且无法做到的习惯而已。 有一次在理财课堂上张雪奎教授给学员讲授这个公式,有个学员提出说这只是存在于理论上,事实上不可能存在。张雪奎教授让他到网上搜一下巴菲特的理财情况,结果让人大吃一惊,1956年巴菲特公司成立时的1股股票面值1万美元,现在市值已经达到4.4亿美元,升值4.4万倍,年收益还是很多股民看不上眼的23%。这就是复利的魅力和它的神奇之处。 2、*追*快过人追* 台湾有句老话叫:“人有两脚,*有四脚”,意思是*有4只脚,*追*,比人追*快多了。和信企业集团是台湾排名前5位的大集团,由和信企业集团会长辜振甫和台湾信托董事长辜濂松领军。外界总想知道这叔侄俩究竟谁比较有*,有*与否其实与个性有很大关系。辜振甫属于慢郎中型,而辜濂松属于急惊风型。辜振甫的长子——台湾人寿总经理辜启允非常了解他们,他说:“*放进辜振甫的口袋就出不来了,但是放在辜濂松的口袋就会不见了。”因为辜振甫赚的*都存到银行,而辜濂松赚到的*都拿出来投资。而结果是:虽然两个年龄相差17岁,但是侄子辜濂松的资产却遥遥领先于其叔辜振甫。所以,一生能积累多少*,不是取决于你赚了多少*,而是你如何理财。致富关键在如何理财,并非开源节流,当然不是说开源节流不重要。 3、将财产作三等份打理 目前,储蓄仍是大部分人传统的理财方式。 但是,*存在银行短期是*安全,但长期却是*危险的理财方式。银行存款何错之有?其错在于利率(投资报酬率)太低,不适于作为长期投资工具。同样假设一个人每年存1.4万元;而他将这些*全部存入银行,享受平均5%的利率,40年后他可以积累1.4万元(1+5%)40=169万元。与投资报酬率为20%的项目相比,两者收益竟相差70多倍,事实上存款利率一般也达不到5%。 更何况,货币价值还有一个隐形杀手——通货膨胀。在通货膨胀5%之下,将*存在名义利率约为5%的银行,那么实质报酬等于零。因此,一个家庭存在银行的金额,保持在两个月的生活所需就足够了。张雪奎建议将财产3等份,一份存银行,一份投资房地产,一份投资于较投机的工具上。同时建议你的投资组合为“两大一小”,即大部分的资产以股票和房地产的形式投资,小部分的*存在金融机构,以备日常生活所需。 4、*安全的投资策略 理财致富是“马拉松竞赛”而非“百米冲刺”,比的是耐力而不是爆发力。对于短期无法预测,长期具有高报酬率之投资,*安全的投资策略是:先投资,等待机会再投资。 有些人认为理财是富人、高收入家庭的专利,要先有足够的*,才有资格谈投资理财。事实上,影响未来**的关键因素,是投资报酬率的高低与时间的长短,而不是资金的多寡。以那个神奇的公式所讲述的方法为例,若你已经拥有36万元,则你可以减少奋斗10年,若你已有261万元,则可以减少奋斗20年,而只需20年就可以成为亿万**。要想有更多的本*,不妨去借。张雪奎教授认为投资理财的*高境界也正是“举债投资”。而银行的功能,则是提供给不善理财者一个存*的地方,好让善于理财者利用这些*去投资赚*。 5、诺贝尔基金会的理财启示 世界闻名的诺贝尔基金会每年发布奖项必须支付高达500万美元的奖金。我们不禁要问:诺贝尔基金会的基金到底有多少?事实上,诺贝尔基金会的成功,除了诺贝尔本人在100年前捐献一笔庞大的基金外,更重要的是归功于诺贝尔基金会的理财有方。诺贝尔基金会成立于1896年,由诺贝尔捐献980万美元。由于该基金会成立的目的是用于支付奖金,管理不允许出现任何的差错。因此,基金会成立初期,其章程中明白地确定基金的投资范围,应限制在安全且固定收益的项目上,如银行存款与公债。这种保本重于报酬率、安全至上的投资原则,的确是稳重的做法。但牺牲报酬率的结果是:随着每年奖金的发放与基金运作的开销,历经50多年后,到1953年该基金会的资产只剩下300多万美元。 眼见基金的资产将消耗殆尽,诺贝尔基金会的理事们及时觉醒,意识到投资报酬率对**积累的重要性,于是在1953年做出突破性的改变,更改基金管理章程,将原来只准存放银行与买公债,改变为应以投资股票、房地产为主的理财观。资产管理观念改变后,就此扭转了基金的命运。政府允许基金会可独立进行投资,可将*投在股市和方面。这是基金会投资规则的一个里程碑式的改变。20世纪60、70年代,如以瑞典克朗计,诺贝尔奖金数额的确增加了许多,但因瑞典克朗数次贬值,奖金的实际价值并未增多,诺贝尔基金的数额也是如此。到了80年代,股市增长迅速,基金会的资产不断增值,不动产也在不断升值。 但在1985年,瑞典又提高了不动产税,使得基金会的收益大打折扣。两年后,基金会作出一项重要决定:将基金会拥有的所有不动产转到一家新成立的上市公司名下,这家公司有个有趣的名字叫“招募人”。后来,基金会将持有的“招募人”公司股票全部出售,这正好赶在1990年初瑞典金融危机爆发之前,于是大大发了一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