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升与下沉:本土与跨国化妆品的渠道遭遇战

2013-08-06来源 : 互联网

当国内企业准备在前景*大的化妆品行业一展身手时,猛然发现,在资金、人才、品牌影响力等综合实力上占**优势的跨国企业,早已远渡重洋汹汹而来。例如资生堂、联合利华、宝洁等**品牌在上世纪80年代已经进入中国。

数据显示,2012年国内日化行业格局中,外资****,本土企业虽然已占据三分之一以上的市场份额,但整体多而不强。国内化妆品企业超过5000 家,但中小型化妆品企业占总数的90%,市场份额不到20%。冰冻三尺,非一日之寒,本土化妆品企业积贫积弱已久。

在这个充分竞争的市场,本土品牌一出生就面临**级竞争。经历了严酷考验而能幸存下来的企业,都形成了某方面的核心竞争能力,主要体现在渠道拓展,以及产品定位与创新上。

渠道竞争力已成为大多本土企业的共性。面对外资品牌在一线城市的**优势,很多本土品牌为避其锋芒,采取“农村包围城市”的策略,从三四线城市乃至县城入手开发市场,尤其以专营店、商超的形式开疆扩土。

需要说明的是,外资品牌在核心技术上并无压倒性优势。即使是强势的跨国品牌,也依赖生化*头提供的原料和技术支持。而化妆品企业的研发,主要是基于原料厂商提供的建议配方进行应用性研究,以及消费者试用及评价的工作。

所以,本土与外资企业的真正差距,在于品牌及文化。此外,跨国品牌在渠道上也纷纷下沉,将布局规划的触角伸向本土品牌的大本营——三四线城市乃至农村市场。这种战略性下沉并非盲目扩张,而是竞争压力和整体市场规模扩大的双重结果。

根据调查公司尼尔森的数据,2009年5月,外资化妆品品牌的市场占有率为57.9%,到2012年5月则下滑至44.5%,市场份额的变化源于本土化妆品企业的攻势。长期深耕二三线城市的本土品牌通过较低运营成本而获得较***,并向上进军,蚕食一线城市的市场空间。同时,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,化妆品市场规模也在扩大。

在越来越大且**发展潜力的市场蛋糕面前,欧莱雅们放下身段,纷纷顺流而下,“下乡”*占三四线城市乃至农村市场;丸美们则逆流而上,“上城”攻占一线城市**百货柜台。过江龙难压地头蛇,分别深入对方地盘的遭遇战,对双方来说都是难啃的骨头。

渝ICP备2024022750号-1

Copyright©2004-2024 3158.CN.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市上台九悟酒销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

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:投资有风险,选择需谨慎